【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滇鹰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2024-06-07
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指导各地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解决农村突出的水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2024年1月12日印发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
文章网址链接: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5/202401/t20240122_1064305.html
一、《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主要内容分析



二、云南省农村黑臭水体成因分析
根据我公司以往项目经验分析,云南农村黑臭水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不健全
虽然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13262个行政村中,累计6631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0%,与2022年同期相比,治理率提升12个百分点。但在云南省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清单,其中国家清单77个,省级清单19个,这些涉及村落往往是人口大村,这些村落存在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甚至缺失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流入相关水体,从而产生黑臭。
2、农业面源污染
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水等农业活动废弃物直接被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污染,产生黑臭。大量秸秆、地膜、尾菜的无序堆积也是造成水体黑臭原因之一。
3、生活垃圾及农业秸秆地面类废弃物污染
近年来,云南农村垃圾转运系统逐步完善,但是村庄垃圾存放点的清理不及时导致渗滤液流出,部分村落仍有集中垃圾焚烧现象都是造成水体的黑臭原因之一。
4、农村工业小作坊污染
在云南涉及的部分黑臭水体村落都存在工业小作坊,该类小作坊往往会产生大量污水,但并未截留治理,从而造成水体黑臭。
5、底泥等内源污染物的影响
底泥是排入河流中各种污染的主要归属,是水体的主要内源污染物。沉积底泥在水体冲刷和人为影响下再悬浮,随后,吸附在底泥颗粒上的污染物在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释放回水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同时,大量的底泥也是各种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其中,放线菌和蓝藻通过代谢作用使得底泥甲烷化、反硝化,导致底泥上浮及水体黑臭。
6、水系连通不畅
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各地的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云南多地都在旱季时长期无雨,存在涉及的村落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季节性断流、干涸等问题,从而形成农村黑臭断头河道、沟渠或封闭坑塘,从而产生黑臭水体。
综上,云南农村黑臭水体多为控源截污不完善造成,其次内源污染,再次水系连通不畅。
三、云南省农村黑臭水体的主要治理措施
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选择治理措施,明确治理目标。因地制宜开展系统治理并预估所需工程措施、工程量和实施周期。
1、控源截污措施
在云南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垃圾清理、农业小作坊整治和种植源污染治理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综合考虑农村区位条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常住人口数量及分布、污水实际产生量、集中收集难易程度、排水去向、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采取管理、工程等措施,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畜禽散养密集区应依法建立符合实际的粪污收集、处理和利用设施,分户应收尽收,杜绝粪污直排,鼓励集中处理利用。引导养殖散户完善粪污收集、贮存设施。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种养结合,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防止过量还田。
2、内源治理措施
内源治理除了对水体中的生物残体、垃圾进行清理,主要指对污染底泥进行处理。1)清淤疏浚:指对悬浮于淤泥表层的污染底泥进行清除,以利于水生生物种群的恢复。但是需注意控制清淤的深度,保护下层底泥不被破坏,避免破坏水体原有生态系统。此外,疏浚底泥的数量大、成分复杂,若处理不善,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已成功开发高效脱水、制建材、制陶粒等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2)底泥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技术,是指不通过疏浚,直接在原地进行底泥治理的技术。水体中溶解氧和营养盐的缺乏导致许多土著微生物对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缓慢。底泥原位修复即是通过向水体投加底质改良剂,在提高土著微生物活性和繁殖能力的同时,引入多种特效微生物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加速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
3、水系连通措施
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可采取水系连通措施。优先采用明渠连通水系,新开挖的河道应符合水利规划,满足河道行洪、排涝等要求;对无条件利用明渠连通水系的,可采用埋设涵管、新建小型引排水设备方式进行水系连通,增强水体流动性。但是,此方法的投资较大,持续性不强,对引水水体和引入水体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引起两水体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4、生态修复措施
在外源污染控制和内源污染消除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可采取生态修复等辅助措施改善水体水质。1)生态护岸:传统的三面光、不透水的硬质护岸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渗透关系,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岸带修复是指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将硬质护岸改造成软质生态护岸,形成水-土ー生物之间良性循环,构建一个平衡多样的边坡生态系统,打造秀美岸带景观。常见修复措施包括:以石块或植被代替硬质驳岸;改变河岸带的曲度,缓解河岸被过度冲刷的现象;丰富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硬化坡面和直立式护坡,减缓坡度大量种植乔木、草本和灌木植被等。2)生态净化即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主要净化机理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植物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作为营养物质;②植物根系对氮、磷和有机物的截留吸附作用;③植物与藻类生长,部分植物还能分泌抑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藻类的快速繁殖;④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可以作为生物原生动物的良典、加大分子染物降,⑤植物分泌生化酶有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常用的植物净化技术有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氧化塘、生态浮床、人工浮岛等。
四、云南省农村黑臭水体相关资金下达情况
云南省高度重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积极开展中央专项资金试点和“省对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
五、我公司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上的优势
关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滇鹰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展现出众多独特的优势。技术团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农村黑臭水体状况,从项目策划、包装、实施和技术研究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滇鹰特色。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对于我公司来说更多的是社会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努力践行生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守初心、践使命,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